走讀台灣-鳳山龍山寺
 
   
   
   
回到首頁
龍山寺
鳳儀書院
東便門、東福橋
縣城殘蹟
 平成砲台
 訓風砲台
 澄瀾砲台
 
 
古蹟
鳳山龍山寺
 
  寺廟的起源,皆與先民生活歷史背景有密切關聯。
 
  鳳山龍山寺創建年代,缺乏正式考證依據,有說在康熙末年,或乾隆初年。當初或許創建時,只是一座草堂小寺,香火未盛,參拜信徒較少,僅是四周善信頂禮祈福的聚落信仰中心,因而未有完整的建寺記載。
 
  根據清朝鳳山縣知縣李丕煜於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初修「鳳山縣志」時,尚無有關龍山寺之文字記載。當時的鳳山縣署設於興隆里舊城(今左營),朱一貴起事反清復明,是在康熙六十年間,當時的鳳山市稱為「下陂頭街」,新城遲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亂平,縣署才由舊城遷移至下陂頭街,重築新城。


  李丕煜在「鳳山縣志」中,形容:「下陂頭街商賈轃集,莊社街市,惟此為最大。」可見當時的鳳山縣轄內,下陂頭街繁榮景況。龍山寺位於縣城東門,面臨鳳山溪(昔稱東門溪),有水利之便,舟楫可經前鎮媽祖港出海。進口貨物亦可從現在的東便門碼頭上岸,因此龍山寺得地利之便,很快就發展為香火旺盛的佛寺。

  在現存龍山寺的匾額中,正殿上方懸一方「南雲東照」木匾,落款為「乾隆歲次庚辰」,贈匾人不詳,時為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0年),推測正逢龍山寺擴建落成。因此,寺方依據各方考證,亦自認為龍山寺創建於康熙年間,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龍山寺起源,相傳康熙年間,有一來自福建省的先民,隨身攜帶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香火包,隨船上岸,一時內急,行經現址的蕃石榴園內,有一口古井,乃將隨身香火包掛在井旁之蕃石榴樹枝椏,事畢離去時忘記帶走,香火包入夜後發光,引起附近居民好奇,找到香火包,認為是菩薩顯靈,乃迎奉安海鄉龍山寺香火,並取石榴樹一截戴上佛帽,視為開基觀世音佛像,建寺奉祀,並沿用祖廟龍山寺名稱;因主祀觀世音菩薩,地方上亦有稱「觀音寺」。

  其間經歷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嘉慶十二年(西元一八0七年)、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光緒三十三年(西元一九0七年)等次修葺記錄。民國二十二年添建兩側廂房、民國四十七年整修前殿及拜亭屋頂、民國七十六年發包重修,寺貌煥然一新。

  龍山寺經內政部列為國家二級古蹟,乃在於該寺保留豐富而完整的傳統寺廟建築資產,從屋頂剪粘、泥塑、山牆面設計、台基、柱礎、石材雕刻、木構棟架、雕窗、門牆彩繪等全體造型或局部構工,相當可觀,與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二級古蹟台北市艋舺龍山寺齊名,成為遊客造訪鳳山時,不可錯過的參觀景點。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