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縣城殘蹟─東便門與東福橋
 
   
   
   
回到首頁
龍山寺
鳳儀書院
東便門、東福橋
縣城殘蹟
 平成砲台
 訓風砲台
 澄瀾砲台
 
 
古蹟
縣城殘蹟─東便門與東福橋
 
  鳳山市區內殘存的清朝鳳山縣城遺蹟,為與高雄市左營舊城區別,鳳山市縣城稱為新城。新城殘蹟中,唯一保留城門原貌的東便門及跨鳳山溪的東福橋,至民國九十年七月十三日前,猶負起交通孔道的功能,也是全省唯一還活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城門古蹟,人車往來,皆須經東便門門洞,要想體會古人如何出入城門及行走古橋的感覺,鳳山市東便門與東福橋值得一遊。可惜因七月十一日潭美颱風帶來豪雨,於七月十三日將東福橋沖毀二座橋墩與橋面,沉入鳳山溪中,正等待重修復原。
 
  鳳山縣新城六座城門中,唯一現存的小東門,其內門額曰「東便門」,為花崗石材,仍嵌於拱門之上,落款為道光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外門額「東便門」所嵌大理石製,則為近年縣府整修後增加之物。城門呈長方形,寬十點八公尺、深七公尺,門洞方向朝東,偏南約四十五度。台座高約四點三公尺,拱圈為紅磚材料,拱基為石材,外牆為咾咕石。
 
  東便門城門外,於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建一座石橋,橫跨鳳山溪,曰東福橋。東便門臨鳳山溪(昔稱東門溪),經東福橋可通對岸,為城內打鐵街與城外過溝仔街通道,也是縣城往屏東(昔稱阿猴城)的門戶。城門外橋頭北側,有座土地廟「東福祠」為守護神。迄潭美颱風沖毀前,東便門與東福橋為全台清代建築中,少數還具有實用功能的古蹟。

  東福橋始建年代不詳,根據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重修東福橋」碑記所載,由邑紳何學洙、王淵觀、鄭元輝與丁燠彩等人代表修建,長五丈餘。根據李乾朗教授的研究,東福橋為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橋墩為長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具有抵抗水流衝力之作用,是全台唯一可供今人使用的古橋。「重修東福橋」碑記,記述地方籌建石橋之捐款情形。
  東便門、東福橋、東福祠三者的配套,是現代人研究古蹟的活教材,一度由於地方人士為整治鳳山溪而主張拆遷東福橋之舉,幸經內政部請學者專程評估,決議依現狀保留,此處配套古蹟,總算逃過一劫。想不到潭美颱風造成東福橋全?,如今僅剩東便門孤伶伶聳立在鳳山溪中,成為六角形的孤島。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