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赤山文衡殿
 
   
   
   
回到首頁
雙慈亭
城隍廟
開漳聖王廟
鳳山天公廟
鎮南宮仙公廟
五甲龍成宮
新甲北極殿
竹仔腳北極殿
鳳山代天府
雷府大將公廟
赤山文衡殿
鳳邑福德宮
曹公廟與曹公巨樹
高雄縣政府
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警察局
鳳山市公所
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台糖園藝休閒廣場
鳳山溪
黃埔公園
七七抗戰、
 台灣光復記念碑
中正公園
鳳山第一街
鎮安宮
寺廟景點
赤山文衡殿
 
  赤山部落祖先共同奉祀的「文衡殿」(俗稱「赤山廟」),主祀文衡帝君(即關公),又稱關聖帝君。民間信仰關公在「三國演義」中所表現的忠義精神,死後升天得道,道教信徒列為神明,並屢有聖跡顯現。
 
  赤山先民受關聖帝君的庇佑,文衡殿經多次改建,於民國八十四年落成,殿宇巍峨,內部金碧輝煌,在全省信奉關聖帝君的眾多廟宇中,也頗有名氣。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為關公的聖誕日,信徒朝拜不絕,宛如提前過元宵節。乞龜、供花、獻牲,一片喜氣洋洋。
 
  根據「鳳山縣誌」記載,縣城內的雙慈亭建於清朝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龍山寺建於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赤山文衡殿則建於乾隆六十年(西元一七九五年),至今已逾二百年。雙慈亭、龍山寺均位於市區,輻員不大,廟埕受到街廓影響,佔地面積有限,無法擴建。赤山文衡殿則不然,赤山屬北門外的城郊部落,原始山林一大片,除部分由先民開墾後向官府納租外,幾乎一大片原野都主動劃為文衡殿的廟產,日久之後,在文衡殿公認的原野土地中,如果有人要墾殖,可向文衡殿管理人承租,所繳納的租金即為廟的香火來源。這是早期先民墾荒聚落中,對於宗教信仰中心約定成俗的廟產由來。


  赤山文衡殿早期的廟宇構造,是由庄民自建,和泥為牆,取竹為樑,編茅草為頂的聚落型廟宇,但是所轄的腹地則包含庄民耕地以外的未登錄原野。在文衡殿四周,有一大片土地列為廟產放租。現在的澄清湖(赤山居民稱「大埤」)小貝湖(赤山居民稱為「草埤」),也都屬於文衡殿的廟產,放租給庄民養魚。清朝統治期間,相安無事。甲午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據時期,赤山文衡殿的廟產被日本政府徵收,但仍保有廟宇四周腹地,大埤及草埤的產權則移轉日人手中,作為大型農場水源用地。

  光復後,日本人撤走,原有的文衡殿廟產,縣政府一度通知管理人辦理登記,由於文衡殿的管理組織在日據時期鬆懈,光復後對廟產的爭取也不積極,大埤及草埤的管理權最後落入水利會系統,耕地則以三七五減租放領,少部分沒有辦妥登記的,則歸縣府公產。
 

  赤山老一輩的仕紳,多年來為文衡殿的廟產無法保存下來而感到耿耿於懷。在赤山留傳下來的諺語中,關帝君富甲一方,廟產在鳳山縣的寺廟財富中,比現在的開漳聖王廟(位於鳳山地政事務所旁)還多,而有「金關帝、銀聖王」的比喻。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