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五甲龍成宮
 
   
   
   
回到首頁
雙慈亭
城隍廟
開漳聖王廟
鳳山天公廟
鎮南宮仙公廟
五甲龍成宮
新甲北極殿
竹仔腳北極殿
鳳山代天府
雷府大將公廟
赤山文衡殿
鳳邑福德宮
曹公廟與曹公巨樹
高雄縣政府
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警察局
鳳山市公所
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台糖園藝休閒廣場
鳳山溪
黃埔公園
七七抗戰、
 台灣光復記念碑
中正公園
鳳山第一街
鎮安宮
寺廟景點
五甲龍成宮
 
  五甲龍成宮在鳳山市眾多寺廟中,稱得上是規模最雄偉的廟宇,主體殿宇建築亦獨步全台,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清水祖師、戴府元帥,合稱「三境主」,庇佑庄民。開庄三百多年,龍成宮一直是五甲地區十餘萬人口的信仰中心。
 
  五甲開庄起源,可追溯至鄭成功在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登陸鹿耳門後,遣派一部分營鎮南下軍屯,此後即有大批福建先民渡海來到鳳山墾殖落戶。沿海移民習慣掛著家鄉湄洲媽祖的香火或捧媽祖金身來台,經打狗港溯前鎮河、鳳山溪,在五甲登陸,因此本地早期即有「媽祖港」流傳迄今。
 
  「三境主」的由來,除康熙年間,媽祖香火最先來自祖籍地之外,開基清水祖師是由庄民楊溪海祖先,某日到海邊打魚,看到海上金光閃閃,飄來一尊清水祖師神像,即迎回家中供奉,並開放庄民膜拜。其後,有一販售雜貨的外地人,背負戴府元帥金身做生意,巧遇同鄉(鄭村田)祖先,因覺有緣,慨將戴府元帥金身轉給鄭村田祖先供奉。


  乾隆年間,庄民先為媽祖金身像興建草壇奉祀。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重蓋草壇時擴建,將三尊神像合祀,庄民認為神威更壯,遂以「三境主」尊稱之。
 
  「五甲」地名由來,據先民口傳,當地是由五支地理龍脈匯集而成,自鳳山丘陵台地尾閭迤邐而來,潛龍入溪,經媽祖港入海。開庄之初,當時居民不滿百戶,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地理師對居民斷言,三甲子之後(一百八十年),當地必成萬人居。庄民半信半疑。
 
  民國六O年代,緊鄰五甲的高雄市前鎮大力發展工業,成為全國工業重鎮,大批外縣市勞工選擇地理較近的五甲棲身,造成透天厝建築蓬勃發展,五甲因而聚集逾十萬人口。
 
  世代務農的五甲庄民,因土地納入都市計劃用地,許多當地農民一夕之間成為「田僑仔」 。民國七十二年,正逢舊廟重建,重建委員均為地方大老,慷慨捐獻,一時在五甲蔚為熱潮,更多的香火錢源源而來。籌建初期,委員及建築設計師到全省各地寺廟參訪,遍尋巧匠,歷經十年的苦心,一座金碧輝煌,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宮闕「龍成宮」,立即成為五甲地標。
 
  「龍成宮」佔地二千五百坪,高度三十六公尺,寬四十五點O六公尺的,於民國八十二年全部竣工。大批雕刻精美的石刻,均來自大陸師傅的精心作品,在當時尚未開放兩岸交流之時,可謂費盡不少苦心。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