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鳳 山 市 大 事 紀
 
   
   
   
回到首頁
基本資料
   沿革發展
交通
地名由來
「南台古城」 鳳山市
   古人看鳳山
   鳳山有古意
   歷史的縮影
鳳山大事記
捷運在鳳山
 
基本資料
  鳳 山 市 大 事 紀
 
歷代年期 公 元 史  事  紀  要 備 註
史前期、大坌坑文化期 5,000前 1941年日本人國分直一發表「鳳鼻頭遺址」,證明鳳山平原南陲的鳳山丘陵有人類活動,南面緩坡有史前文化遺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以粗繩紋陶為主的大坌坑文化層。 原住民長期成為島上的主人,也是島上原住民文化尋根的探索時期
牛稠子文化期 4,000~5,000 「鳳鼻頭遺址」牛稠子文化層,以細繩紋陶為主。
大湖文化期 2,000~4,000 「鳳鼻頭遺址」大湖文化層,以彩陶和黑陶為主。
蔦松文化期 400~2,000 「鳳鼻頭遺址」蔦松文化層,以紅褐色面陶為主。
明嘉靖2年 1544 葡萄牙商船航經台灣海域,稱讚台灣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
明嘉靖42年 1563 海盜林大乾泊舟「打狗山」。
明天啟6年 1626 西班牙人入據北台灣雞籠一帶。
明崇禎15年 1642 荷蘭人驅走西班牙人,統治全台。打狗、旗后有漁民築魚寮。
明永曆15年 1661 鄭成功率軍登陸鹿耳門,次年驅逐荷蘭人,設承天府,轄天興、萬年二縣。大批福建、廣東先民追隨來台,鳳山平原成為漢人開發新樂園。紛往大竹橋(下陂頭)、赤山、新甲、五甲、七老爺、鳳山丘陵山麓,進行屯墾及構築莊舍。 漢人大舉屯墾時期
清康熙22年 1683 鄭克塽降清,次年將台灣收入版圖,設台灣府,轄鳳山、台灣、諸羅三縣。鳳山縣治設於興隆莊。下陂頭街日趨繁榮。 清治開始
清康熙60年 1721 朱一貴抗清事件,次年亂平,縣治遭逢第一次浩劫。 左營舊城時期
乾隆17年 1752 下陂頭街草店頭「觀音亭」增建前殿,奉祀天后媽祖,後殿仍祀觀音菩薩,改稱「雙慈亭」。「雙慈亭」被視為鳳山市的開基廟。
清乾隆51年 1786 林爽文事件,莊大田攻陷左營舊城。53年亂平,縣治遷至下陂頭街。下陂頭街店屋數百間,為縣境最大的商賈輳集街市。
清乾隆54年 1789 鳳山縣治移往下陂頭街,環植莿竹三匝,以禦外患,稱為「新城」。 鳳山新城時期
清嘉慶9年 1804 鳳山知縣吳兆麟倡建六座城門︰朝陽、同儀、景華、安化、平朔。
清嘉慶19年 1814 侯選歲訓導貢生張廷欽籌建「鳳儀書院」。
清道光17年 1839 鳳山知縣開鑿「曹公圳」,次年底竣工,並增建城門樓、砲台、護城河,鳳山縣的稻米產量倍增,縣城更加堅固繁榮。
清光緒21年 1895 台灣割讓給日本,設總督府,鳳山縣隸屬台南縣,改稱鳳山支廳。 日治時期
日明治40年 1907 打狗至九曲堂鐵路通車,鳳山火車站啟用。
日大正9年 1920 鳳山支廳改為鳳山郡,下設鳳山街役場(今鳳山市公所前身)。
民國34年 1945 日本戰敗投降,台灣重歸中國,新置高雄縣,縣治設於鳳山鎮。 民國時期
民國61年 1972 鳳山鎮升格為縣轄市。歷史、文教、工商、政治居全縣之冠。
民國93年 2004 國家圖書館建置「走讀台灣——鳳山采風」網頁。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