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卷二》、 水域篇
 
   
   
   
回到首頁
市長序
作者序
導 讀
卷一、諸山篇
卷二、水域篇
卷三、路橋篇
卷四、聚落篇
卷五、城池篇
卷六、街市篇
卷七、采風篇
卷八、公共建築篇
 
 
老地名
《卷二》、 水域篇
 
<第10講 > 武洛塘
 


  根據清光緒盧德嘉彙纂「鳳山縣采訪冊」《池塘》一文所述,武洛塘舊志作「竹橋陂」,俗稱為「柴頭陂」,在大竹里縣東北里許,周五里許,源由新陂瓣,受曹公舊圳第三支,兼納一溝(崎港)、一圳(寓潮埔圳)、一陂(國公厝陂),西行分注一溪(東門溪,即鳳山溪)、兩溝(內濠、外濠),溉田四十甲。由此可見,武洛塘(柴頭陂)的水域遼闊,具有蓄洪與調節水量,以供灌溉的功能。如今,柴頭陂遭填平作為公園及國父紀念館用地,東便門一帶近年常有水患,其前因後果,道理相當瞭然。
 
 
<第11講 > 柴頭陂
 
 
  鳳山市區三民路由西向東,原是一處高地稜線,朝南、北坡緩緩而下,先民於明末清初來此墾殖,自然形成聚落與市集,而城外則多陂塘,藉以儲存天然雨水供灌溉之用,在未修築曹公圳以前,陂塘附近多為荒地。柴頭陂距城最近,中正公園、老人活動中心一帶,係將柴頭陂填平而取得用地。此陂頗深,常有人在此嬉水而遭溺斃,現已完全消失。鳳山市區最早稱「下陂頭街」,係因柴頭陂而得名。竹橋陂、武洛塘、柴頭陂三者名稱不同,但都是指清朝鳳山縣新城東北角的一處天然陂塘。
 
 
<第12講 > 弔燈陂
 
 
  「弔燈陂」發源於赤山丘陵,「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弔燈陂,在赤山里,縣北二里許,周里許,源受本山雨水,南行至北門洋,下駐松仔陂,溉田二十甲。」弔燈陂地名還在,位於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東邊山麓。原來是一片單季作水田,在一期稻作後,儲蓄夏、秋雨水,供作次年旱季之用,當它變成水塘時,其名稱就叫「弔燈陂」。現在因抽水灌溉方便,已不作陂塘,一年可以種植二季水稻,面積九點四二公頃,是最靠近赤山山麓的一片良田,為赤山人所墾殖。
 
 
<第13講 > 沖瀉陂
 
 
 
  「沖瀉」係形容山洪來勢洶洶,沖瀉而下。沖瀉陂(鳳山縣采訪冊稱「賞舍陂」)的位置,在現今陸軍官校後方與步校交界的山腳下,每逢雨季,從「雞母山仔」流下來的山洪,向西奔騰而下,在山腳下窪地形成天然陂塘,水域廣達數十公頃。早期在此落戶墾荒的「想思林庄」先民,利用地勢築堤,自此形成一處天然灌溉陂塘,使步校及官校附近皆成良田。同時,「雞母山仔」上雜木成林,蓄積天然雨水,逐漸滲出,成為湧泉,使沖瀉陂終年不涸。直到民國三十年,日軍為培育南進軍事人才,將附近農地徵收作為軍事基地,並將「想思林庄」遷庄到竹仔?庄,沖瀉陂即現今陸軍官校內的「黃埔湖」。沖瀉陂頓成歷史名詞,只有「想思林庄」的後代,才知道他們的祖先曾在此開墾的記憶。  
 
 
<第14講 > 柳枝陂
 
 
  柳枝陂,四周植柳樹,又因承租水域養殖的租戶名叫黃柳枝而得名。黃柳枝為赤山人,先人早在清朝租得此處水域,先是一期水稻,一期蓄水養魚。後輾轉由現租戶鄭仁德經營。柳枝陂在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的東北角,與長庚醫院比鄰,目前為一蓄水陂塘。柳枝陂與小貝湖相通,原為小貝湖的一部分,現因小貝湖已填平作大棒球場、勞工育樂中心、長庚醫院建地,小貝湖全消失,僅剩柳枝陂一角。柳枝陂面積不到三公頃,終年不涸。冬季常見雁鴨科候鳥飛來此地過冬,春夏亦有水鳥停留,是赤山社區一處觀賞水鳥的好所在;柳枝陂四周景觀絕佳,更是一處有山有水的休憩區。
 
 
<第15講 > 月眉陂
 
 
  相傳鎮南宮仙公廟前,有一天然泉源,形成一處陂塘,約當現在設置九龍池的位置。此處湧泉終年不涸,水源足供附近數甲農田灌溉之用,其收成的稻谷也特別好;外圍農田則因供水不足,多為菜園、甘藷園、甘蔗園。民間傳聞,仙公廟設於月眉陂畔,屬毛蟹穴地理。仙公廟因位於南門往五甲、前鎮要衝,光復後,往來行旅漸多,香火日盛,重建後的廟宇金碧輝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月眉陂雖已消失,仙公廟取而代之,也為此一南台道教重鎮的好地理,留下一段歷史記憶。
 
 
<第16講 > 公爺陂
 
 
  公爺陂在「重修鳳山縣志」水利篇中,稱為「赤山陂」。在「鳳山縣採訪冊」陂澤篇中,稱:「赤山大陂,其南曰草陂,兩陂相連,今合為一。在赤山里,縣北五里,四山環繞,周十里許,源受雙頭漏溝(此溝源受鳥松腳圳分支,屬曹公新圳第八支),南行過龍喉瓣,入火光圳,溉田二百八十甲,縣治諸陂,當以此為最。」以上是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盧德嘉對公爺陂的描述。公爺陂即今「澄清湖」(含大、小貝湖),其灌溉水田則以赤山山腳地區為主,目前仍有少數稻田引用曹公圳水系灌溉,但公爺陂則成為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澄清湖給水廠專用水庫。

 
 
<第17講 > 東門溪
 
 
  根據清末「鳳山縣采訪冊」(盧德嘉彙纂)所載:「東門溪,在大竹里縣城同儀門(即東便門,亦稱小東門)外東福橋下,源受武洛塘,東南行二里許,兼納德乃嘉池、過路窟,匯內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許,下注規仔壽陂,長七里。」東門溪即今鳳山溪是也。此溪早期水量豐沛,有帆筏直通前鎮港。從五甲媽祖港、前鎮港上溯的帆筏在東門碼頭上岸,水運堪稱便利。先民從唐山來台,很多人也是循東門溪抵達鳳山縣城。
 
 
<第18講 > 內濠.外濠
 
 
   濠係指鳳山縣城外的護城河,外濠的護城河從北門往西,再沿中華街、復興街、立志街、南門公園(下為城濠),到訓風砲台旁,與鳳山溪匯合,構成清朝鳳山縣新城一道防衛屏障。如今,城濠功能盡失,只能充當市區污水排放幹渠,臭氣令兩旁居民苦不堪言。內濠在光復路與曹公路口以西,與外濠相通,再沿光復路往東,接柴頭陂。光復路係填內濠而設,下有水道。內濠原為曹公圳支流的一段,曹謹知縣建曹公圳時,為隨時了解曹公圳水位,特別設計內濠的支圳穿過縣署,曰:「水心亭」。
 
 
<第19講 > 五甲媽祖廟
 

 

  「五甲莊」龍成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是先民渡海來台的庇身守護神。五甲莊地當鳳山溪(舊名東門溪)流入前鎮港之河海交匯地帶,可通小型帆船上溯鳳山溪,至鳳山縣城東門碼頭上岸。先民從唐山平安抵達五甲,感謝媽祖一路庇佑,稱此地水域為「媽祖港」。目前媽祖港因台灣陸地上升,海平面西移至前鎮區,現今五甲與前鎮交界處,有一「公誠橋」,橋下溪流,往上稱為鳳山溪,往下稱為前鎮河,回溯以前這裡是沼澤地帶時,媽祖港可說是鳳山通往海峽對岸的門戶呢﹗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