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街市篇 |
|
<第52講 > 下陂頭街 |
|
|
鳳山市古稱「下陂頭」街,因位於「柴頭陂」畔,為對應現今高雄市左營舊城(舊鳳山縣署所在)蓮池潭畔的「埤(通陂)仔頭街」,而稱此為「下陂頭」。康熙五十八年初修的「鳳山縣志」指出:「下陂頭街屬竹橋莊。店屋數百間,商賈輳集。莊社街市,惟此為最大。」足見下陂頭街為縣治轄內最繁榮的街市。迄乾隆二十九年的「重修鳳山縣志」也指出:「下陂頭街在竹橋莊,縣東二十里。五方湊集,市極喧嘩,有草店頭、草店尾、中街、武洛塘街等。大路之衝,鳳彈汛在焉。」當時縣署仍在舊城。迨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亂平,縣署由舊城遷往下陂頭街,與此地的優越生活環境有直接關係。
|
|
|
<第53講> 武洛塘街 |
|
|
清朝鳳山縣新城北門之外,為通往台南府城的要衝,特增設外廓,以加強北門的防衛力量,並題橫額勒在花崗石上,曰「郡南第一關」。出北門到「郡南第一關」之間,稱作「武洛塘街」,附近有一座小山,叫「武洛塘山」。從武洛塘街可通往北邊的仁武、大社兩庄,東北小路可通往「田草埔」(今之仁美村),武洛塘街即現在拓寬後的鳳松路,「武洛塘」即「柴頭陂」舊稱。
|
|
|
<第54講 草店仔街> |
|
|
閩南語「草店仔」,意即指古早時候的村落店舖,因構竹覆草,茅草屋為當時房舍的通稱,以別於有錢人的「瓦厝」。有人腦筋動得快的,選在渡頭或通衢要道,人煙繁盛之處,開起店面營生,「草店仔」之名不脛而走。鳳山市街發源地,以現今的三民(又稱「家具街」)為主軸,「草店頭街」是指西端近雙慈亭(又稱「大廟口」),初期販售的應以民生消費品為主,或是與祭拜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等神佛的宗教器物有關行業。雙慈亭南側一條巷內,就有一家「刻佛仔店」老店,大廟口前也有數家佛具店聚集,老一輩的市民記憶猶新。
|
|
|
<第55講 > 陂頭店 |
|
|
清朝台灣縣舉人陳輝,有一天路過鳳山縣城,準備從城內過東門溪(鳳山溪)的東福橋時,有感而發的寫下一首頗寫實的「過陂頭店」(下陂頭街)一詩:「遙遙行李向溪東,待渡陂頭一徑通。邸舍人歌春樹外,征車午逐暮雲中。沙連淡水村村竹,路近新園處處菘。橋畔酒家帘影動,憐他少婦倚微風。」詩中所指「村村竹」與現今鎮東里(昔名「竹仔腳庄」)不謀而合。至於「橋畔酒家」則指對岸東福橋畔的「過溝仔街」,以前也是一條城外熱鬧的街道,為方便行旅用膳,酒家茶肆林立,在詩中隱約可見。(本文可參考「過溝仔街」老地名一詞)
|
|
|
<第56講 > 中街仔 |
|
|
中街是指「草店仔街」介於頭、尾中間的這一段,相當於現在中正路三角窗至維新路間的三民路中段,南側一排店面的後方,正好是鳳山市公有第一市場所在。公有市場的出現,應是日治時期為整頓交通及環境衛生而規劃的產物。清領時期的市集,屬於流動攤販形式,「日出而市,日入而息」,有:菜市、魚市、鴨市、柴市、米市各據一方,維持百餘年來的傳統市集型態。中街兩旁的住戶,因此地各方人口聚集,日用百貨自然興盛,早年能夠在中街開店的,很多以批發為主,甚至還遠至大陸沿海貿易,算得上是殷商富戶。光復後,附近許多軍事營區來此採買,不但貨色齊全,價格便宜,連馬路兩旁都被佔用作為早市,形成全台聞名的「兵仔市場」。阿兵哥的龐大消費能力,為中街仔帶來黃金歲月。
|
|
|
<第57講 > 草店尾街 |
|
|
「草店頭」在大廟口(雙慈亭),中街在三民路中段三角窗至維新路口;再往東走的三民路段,一直到二級古蹟龍山寺止,這一帶的早期街市,都被稱作「草店尾街」,也可簡稱「草店尾」。清朝時期移民,搭船從東門溪(今鳳山溪)上岸,往來商賈眾多,使「草店尾」一帶形成熱鬧商圈,能在草店尾開店或定居者,都算是有錢人。這一帶形成幾種傳統行業,例如:打鐵店、棉被店、箍桶店、棕簑店、雜貨店等,目前僅打鐵街尚存幾家打鐵店外,草店尾已被傢俱、裝璜、佛具等業者取代。草店尾街附近落腳較晚的移民,不乏大商賈在此雲集,生意鼎盛,使來自原鄉的龍山寺香火,在草店尾街發揚光大。龍山寺被列為鳳山市文化瑰寶,與草店尾街的商圈與海外貿易環境熱絡,不無密切關係。
|
|
|
<第58講 > 過溝仔街 |
|
|
過溝仔街是走過小東門(東便門)及東福橋,往鳳山溪東岸的臨溪小街市,「鳳山縣采訪冊」上記載,位於小東門外數武,逐日為市,可說是東門外的一個街坊,因是進出東便門必經之地,來自屏東、大寮一帶的販夫走卒,都會經過這裡,此街設有茶樓酒肆。台灣縣舉人陳輝做了一首「過陂頭店」詩:「遙遙行李向溪東,待渡陂頭一徑通;邸舍人歌春樹外,征車午逐暮雲中。沙連淡水村村竹,路近新園處處菘;橋畔酒家帘影動,憐他少婦倚微風」。即是當年過溝仔街最佳寫照。這條寧靜的古街,有「福德宮」一座,傳聞是鳳山縣城開基福德正神(土地公)廟,年代久遠,應屬鳳山市各庄頭土地公之首。
|
|
|
<第59講 > 傢俱街 |
|
|
鳳山市三民路因「傢俱街」而聞名南台灣,與「打鐵街」相接,而成為鳳山市重要產業專賣區。打鐵街有百年歷史,傢俱街後來居上,但歷史卻不久,為便於鄉親認識傢俱街由來,特予列入「老地名一百講」,以廣周知。根據三民路一四一號全美傢俱行第二代掌櫃郭啟昭表示,傢俱街第一傢老店,即由其父於民國四十年左右,在此設立。當時軍事學校中的步校與官校需要大量辦公桌椅而就近採購,其父忙不過來,生意好得很,因而發跡。以後又有幾家同行加入,生意仍應接不暇。以後,傢俱店愈開愈多,除了本地人稱便之外,附近鄉鎮要辦嫁妝的農家,也拉著牛車進城,一次採購,貨色齊全,價格也很公道,傢俱街的名氣也愈來愈響,成為鳳山市的重要產業街。
|
|
|
<第60講 > 打鐵街 |
|
|
打鐵街的由來,與鳳山市早期形成同質性產業市集有很大的關係。由於農業社會及家庭五金中,以鐵器為主的刀、剪、鎚、釘、鋤頭、犁等都是鐵製品,在未發展鋼鐵工業之前,鐵器均賴鐵匠手工打造,需求量很大,光復前後是此業旺盛時期,打鐵師傅來自唐山,搭船飄洋過海,從前鎮河沿鳳山溪而上,來到東便門碼頭上岸後就地落戶,而形成市集,叫做「打鐵街」。最盛時有十三、四家,現因生意沒落而僅存五、六家苦撐局面。打鐵街維繫百年的傳統行業,能否在未來仍維持榮景,值得支持保留這項民俗技藝的人士,寄予關懷。
|
|
|
<第61講 > 蕃薯街 |
|
|
鳳山市古老市集中,與農業有關的蕃薯(又名地瓜、甘薯),在光復之前,集中在第二市場對面的光遠路三一二巷裡面,最多時有十多家商販,經手各地運來的蕃薯批發生意。光復後,民間經濟普遍貧乏,三餐吃蕃薯者比比皆是,七○年代起,經濟好轉,吃蕃薯減少,蕃薯市集也逐漸衰落,目前僅四、五家商販堅守地盤做生意。這一條巷子因專賣蕃薯,也叫「蕃薯街」。
|
|
|
<第62講 > 糶米街仔 |
|
|
鳳山市區古縣城內第一市場,一直是繁榮地帶的指標。早期位於成功路五十二巷內,有一條約五十公尺的巷道,在日據時期至光復後六十年代,是鳳山市居民買米的集中去處,自然而然集結成街,「糶(音跳)米街仔」一直是老一輩居民難以忘記的米街,昔日數十家店面,現在僅存二家老店,仍可看出往日賣米的規模;現在超市零售小包裝米,取攜方便,向米店老闆叫米送米的時代,似乎已成過去。
|
|
|
<第63講 > 刻佛仔店 |
|
|
民間的佛具店,大多緊鄰廟口,方便善男信女訂做或即時開光過火,迎回家中供奉。鳳山市三民路靠近雙慈亭一帶的店面,專營佛具、佛像、神桌、燈檯、香爐等宗教用品,琳瑯滿目,多達三、四十家。而最早經營佛具的雕刻佛像、神像師傅,是以雙慈亭前面的三民路二六
○號清木佛像彫刻部最有名,一提起「大廟前刻佛仔店」,地方上都知道這裡的唐山師傅雕刻佛像技術是一流的。該刻佛店第一代彫刻師郭清木,在鳳山開業,已傳至第三代,並授徒傳承技藝,歷久不衰。
|
|
|
<第64講 > 柴市仔 |
|
|
「柴市仔」是供應民生七大用品之首柴火的市集。在未有瓦斯、煤球取代傳統薪柴之前,有一批人專門上山砍柴,再挑運到城內販售的樵夫,以此為業,並在縣城東門的龍山寺東側,沿鳳山溪集結成市。東門佔地利之便,有鳳山溪可通小帆船、竹筏,可坐船到紅毛港、東港。因此,濱海漁村居民需要購置大量薪柴時,駕著帆筏將魚貨運來東門碼頭,上岸銷售;再以賣魚所得,載運薪柴和米回家。東門是前往大樹鄉丘陵地的孔道,高雄人到柴山砍柴,而鳳山人必須仰賴大樹鄉山區薪柴,柴市也在此應運而生。
|
|
|
<第65講 > 鴨市.雞市 |
|
|
雞、鴨、鵝為飼養馴化的禽類,供應人們日常肉質來源,其重要性僅次於豬、牛、羊。鳳山縣城開發甚早,逐日為市的商品,自清朝中葉起,已有柴、米、魚及日用雜貨商販,群聚中街(現三民路)交易,雞、鴨、鵝等禽類也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牲畜之一。因易污染路面及環境,日治時期,由三民路遷移至鳳山公園一角。光復後,公園亦改成第二市場,販賣雞、鴨的禽販又遷移至光明路與維新路口的第二市場南側,形成鳳山市產業專賣街,除米、蕃薯、傢俱、打鐵街之外,另一具有特色的市集。凡可供食用的雞、鴨、鵝、火雞、肉鴿、斑鳩、珠雞、鵪鶉等,均關在籠內待售,業者都有幾十年的歷史。
|
|
|
<第66講 > 兵仔市場 |
|
|
鳳山市第一公有市場為全市黃金地段。此地得以繁榮成「地王」,要歸功於第一市場旺盛的商機,其特色不但面積大、貨色齊全、各行各業都離市場不遠,吸引不少遠近的「大買家」來此光顧。其中最大的買家,非高屏三縣市的陸、海、空軍事學校、營區伙伕莫屬,數萬名阿兵哥的民生問題,全在鳳山市第一市場搞定。因此,第一市場四周的三民路、維新路、中山路、成功路兩旁騎樓及路邊慢車道,都是攤販搶佔地盤的黃金地段。一大早五、六點起,軍車及阿兵哥穿梭不絕,七點多以後,逐漸散去,此地因而被泛稱為「兵仔市場」。市公所為割除此一「毒瘤」,十幾年前支持市農會成立「鳳農果菜批發市場」,經過幾年來的輔導及取締,「兵仔市場」已消聲匿跡,第一市場已難再有黃金歲月,但中山路的違規攤販卻依舊存在。
|
|
|
<第67講 > 牛墟 |
|
|
有人專業養牛供應農家耕田使喚,也有農家將年老力衰耕牛淘汰作為肉牛,牛墟市集應運而生,以廣招農戶來此買賣牛隻。南門外的土地公廟邊(現稱「南門公」),設有牛墟,與北港、善化的牛墟不相上下,分別在農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交易。鳳山牛墟現已消失,改建透天厝。另一牛壚遺址在柴頭陂畔鳳山公園內,日治時期尚存,今已消失無蹤。
|
|
|